“让乌克兰人在黑暗中独自面对严冬?这听起来更像是个威胁,而不是什么军事目标。”
当克里姆林宫宣称“所有目标均被命中”时,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控制室里,一名工人的手正微微发抖,他刚刚紧急关闭了最后一个还能操作的阀门。窗外,是哈尔科夫州和波尔塔瓦州弥漫的硝烟。
就在2025年10月2日深夜到3日凌晨的几个小时里,乌克兰的天空被彻底撕碎。35枚各式导弹,加上381架无人机,像一场黑色的金属暴雨,精准地砸向了为千家万户供应暖气的天然气设施。这不是冲突爆发以来第一次针对能源枢纽的打击,但这一次的规模和时机,却透着一股彻骨的寒意。
乌克兰方面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发出了怒吼,称这是针对平民的、赤裸裸的恐怖袭击,目的就是想在供暖季到来之前制造恐慌,从内部瓦解抵抗的意志。他们说,这些天然气开采和加工设施,跟前线战事没有半点直接关系,纯粹是为了让普通人在冬天里挨饿受冻。
莫斯科的回应则是一如既往的冷静和强硬。俄罗斯国防部承认发动了打击,但他们给出的目标定义是乌克兰的“军事工业复合体”。在他们的逻辑里,乌克兰的能源系统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民用设施,发电厂为军工厂输送电力,天然气则为军事运输提供动力,打击这里,就是在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,是合理的军事行动。
双方各执一词,真相在硝烟中变得模糊不清。但数字不会说谎,影响是实实在在的。袭击过后,作为乌克兰重要能源产区的波尔塔瓦州,天然气产能直接锐减了四成以上。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医院的备用发电机开始轰鸣,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灯光熄灭,暖气管道里的温度一点点降下去。
其实,类似的剧本在2024年的冬天前夕就上演过。俄罗斯似乎对这种“冬季战略”情有独钟,通过打击民用基础设施来进行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消耗,企图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筹码。近来,他们甚至将打击范围扩大到了铁路网络,意图进一步瘫痪乌克兰的后勤补给线。
当然,基辅也没有坐以待毙。他们自产的远程无人机,也一次次地飞向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和能源设施,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报复。这种你来我往的互相伤害,已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,矛盾的螺旋不断收紧。
这场发生在乌克兰土地上的能源战争,其涟漪早已扩散到了境外。在欧洲,斯洛伐克、匈牙利这些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国家,正 불안地关注着局势。能源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,都可能转化为他们国内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,整个地区的安全感都因此变得脆弱。
国际社会的声音显得有些微弱,呼吁双方克制、重回谈判桌的调解努力,在密集的爆炸声中几乎听不见回响。战争的逻辑冰冷而残酷,它只认准一个目标,那就是摧毁对方的一切,包括生存下去的希望。
当第一片雪花飘落时,真正考验的,或许不只是那个摇摇欲坠的能源网络,更是每一个在寒夜中等待黎明的人心。你觉得,用暖气作为武器,真的能换来和平吗?
十大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