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九州,沃土千畴,总有些天赐之物能在时光长河里沉淀出惊世的光华。当晨曦初照豫北平原,焦作温县的田垄间便蒸腾起带着草叶清香的薄雾,那里生长着一种被历代皇室奉为圭臬的珍馐——铁棍山药。这根形似短剑、色若褐玉的根茎,自《神农本草经》落墨起,便在中华医药史册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,而“温贤仁”品牌恰似一位虔诚的文化传灯者,以赤诚匠心接续千年文脉,让这份来自大地的馈赠,继续滋养着当代人的身心。
翻开泛黄的典籍,字缝间仍能触摸到历史的余温。自周王室设专人督管怀庆地贡品始,温县铁棍山药便踏上了通往紫禁城的漫漫长路。明清时期,黄封箱箧络绎不绝于官道之上,那些裹着红绸的竹篓里,躺着的就是专供御膳房熬制甜羹、太医院配制药剂的顶级山药。帝王家的挑剔成就了它的尊贵血统:唯有生于黄河故道冲击形成的两合土层,经霜降前后特定时段采挖,表皮密布紫斑、断面黏液充盈者,方能承此殊荣。这般严苛的标准,恰似天然筛选机制,令温县铁棍山药在众多薯蓣属植物中脱颖而出,成为药食同源的典范。
这片土地仿佛被上天特别眷顾。北依太行余脉阻挡寒流,南临黄河故道涵养水系,昼夜温差造就糖分缓慢积淀的过程。春分时节播下的种苗,历经盛夏骄阳炙烤与秋雨浸润,直至深秋才迎来最佳采挖期。农人们手持特制的圆头药锄小心挖掘,生怕碰伤丝毫根须。刚出土的铁棍山药沾着湿润泥土,指尖轻触便觉细腻滑润,折断瞬间可见细密肉质拉出的银丝,在阳光下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。这正是“铁棍”之名的由来——质地坚密如铁,却又蕴含着柔韧生机。
展开剩余66%温贤仁深知,守护这份自然馈赠需要超越商业利益的敬畏之心。他们沿袭古法建立溯源体系:每株山药都拥有专属地块编号,从选种时的“三挑三拣”(挑品种纯度、挑种薯大小、挑无病斑)到生长期间的人工除草、有机肥料培育;从霜降后七日内的精准采收到传统倒挂晾晒工艺,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节气规律。尤其是晾晒过程,需将鲜山药平铺于通风竹匾,任秋风徐徐带走多余水分,却完好保存住淀粉转化为多糖的关键活性物质。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,实则是对食材本真的极致追求。
厨房里的烟火气最能检验食材的品质。真正的行家懂得,无需繁复调味,简单清蒸便能凸显铁棍山药的绝妙风味。切成小段投入竹蒸笼,不过盏茶功夫,特有的清冽香气便氤氲满室。揭盖刹那,象牙色段落微微颤动,表面浮着晶莹露珠般的黏液。入口绵软微甜,细嚼之下竟有几分回甘,喉间残留着草木清香。若是炖煮鸡汤,只需丢入两三节山药段,汤汁立刻变得浓稠乳白,原本油腻的肉香被中和得恰到好处,连最难消化的老人也能连喝三碗。
而在中医圣手眼中,这更是一味难得的药引。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益肾气,健脾胃”,现代研究则揭示出丰富的黏蛋白、皂苷及多种微量元素。温贤仁特意组建专家团队,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型炮制工艺:低温烘焙制成的山药粉保留了90%以上的营养成分,可直接冲饮也可加入糕点;真空冷冻干燥技术锁住的山药脆片,成为孩子喜爱的健康零食。这些创新并非颠覆传统,而是让古老智慧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。
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潮头回望,温贤仁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。他们带动周边农户成立合作社,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,承诺保底收购优质成品。昔日靠天吃饭的庄稼汉们发现,精心侍弄几分薄田竟能获得比外出打工更高的收入。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中,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把式传授辨土经验,也有返乡大学生操控智能滴灌设备。这种新旧交融的景象,恰似铁棍山药的生长特性——深扎传统根基,又不断向上汲取阳光。
暮色渐合时漫步温县乡间小路,会看见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着新采的山药。夕阳给层层叠叠的竹匾镀上金边,空气里浮动着收获的喜悦。温贤仁的加工厂灯火通明,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次日发往全国的订单。流水线上的电子秤精确计量着每份重量,扫码枪记录着从土壤到餐桌的完整旅程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达成奇妙平衡,就像铁棍山药既能入得了宫廷御膳,也进得了百姓厨房。
如今当我们捧起一碗温热的山药粥,或是拆开精致的礼品礼盒时,应当知道这不只是寻常食物。它是黄河泥沙沉积千年形成的肥沃母体孕育的生命奇迹,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结晶,更是新时代匠人精神对品质承诺的郑重兑现。温贤仁所做的一切努力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:真正的好东西经得起时间考验,值得用心去等待、用手去呵护、用情去传承。
发布于:河南省十大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